據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,今年“雙十一”期間 (11月11~16日),全國快遞業務總量達3.46億件,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3%,目前已經有近八成完成了投遞。
與往年相比,今年采取了錯峰發貨、多種渠道投遞等措施,使得“雙十一”期間沒有發生“快遞爆倉”、“物流癱瘓”的現象。可以說,今年“雙十一”的快遞服務水平確實有所提升。但是,隨著“雙十一”期間,快遞網絡持續高量運轉、從業人員超負荷運作,導致的快遞延誤、快件毀損、服務態度差等問題依舊存在。行業亂象
一是,行業惡性競爭嚴重。目前,我國快遞業仍處于低價競爭的粗放發展階段,相互通過壓價來打壓競爭對手,同時也大大降低了企業自身的贏利空間,進而導致了行業的惡性競爭。目前,大多數快遞公司只重視了價格,卻完全忽略了服務質量。
二是,基礎設施投入較少。除EMS外,國內絕大多數快遞公司網點布局密度不夠,分撥中心建設緩慢、基礎設施投入過少,絕大數分撥中心缺少傳送帶等設施。由于是人工選件,因此,人工錯誤與暴力分揀等現象發生較多。而且,我國快遞公司還明顯缺少專運貨車、貨運飛機等大型設施。
三是,法律監管力度不足。雖然我國新《郵政法》實施已有一段時日,但是,快遞行業專門的法律條文還嚴重不足,尤其是針對快遞常見的物品丟失、快件損毀等問題,《郵政法》也只是作出了按郵資3倍賠償的規定,這也是造成快遞行業管理混亂的原因之一。對此,郵政部門及中國快遞協會應盡快制定一個專門的行業標準,規范快遞公司及從業人員各項行為準則。
四是,企業內部管理混亂。由于國內大多數快遞公司缺少直營網點,存在加盟商或者代理商,甚至同一加盟商代理多家快遞,從而大大提高了快遞丟失的風險及管理上的混亂,使客戶對企業的認同感降低,難以形成客戶忠誠度。此外,大多數快遞公司還缺少相應管理人才、管理方法、專項技術,缺少必要的資產融資。
五是,忽視客戶服務質量。快遞行業作為一種服務行業,本應更加重視客戶的服務體驗感。然而,如今的大多數快遞公司只重視價格戰,卻忽視了客戶體驗感。上門取件不守時、送件拖延、送件不達具體收件人、交件時拒絕先驗貨后簽字等現象時有發生,這些問題將嚴重損害了快遞公司在顧客中的形象。破解之法 鑒于以上問題,中國快遞行業急需步入改革之道。然而,從現階段中國快遞業的發展趨勢來看,中國快遞業要走的路還很遠。因此,加快發展改革、優化產業結構,將是中國快遞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。而這一發展方向,也迎合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政策方向。
首先,國家應該盡快健全相關法律法規。作為政府部門,應該通過法律的不斷修改來保障快遞行業改革的順利進行。通過盡快出臺專門的快遞法規或相關細則,規范快遞公司相關行為,進而防止資金雄厚企業開展低價競爭,擠垮剛起步的中小型快遞企業,破壞市場競爭秩序。相關部門還應盡快規范從業人員持證上崗,加大處罰力度,并提高快遞賠償標準,對相關故意丟失、損毀快遞的行為進行相關懲治。通過設置相關快遞行業的行為準則,可以防止出現暴力分揀貨物等現象。
其次,快遞企業應該優化公司供應鏈。目前,我國大多數快遞公司管理混亂,而優化公司供應鏈便顯得格外重要。快遞企業應該重新設計投遞流程,盡可能地提高工作效率與服務質量,樹立公司品牌差異;盡可能地實施高中低不同品牌戰略,避免陷入價格爭奪戰,進而加速轉型滲透新領域,積極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。同時,快遞企業還應該逐步向電子商務、金融、代理、運輸、倉儲等與物流相關的諸多領域滲透,開拓新的市場,為目標客戶量身提供貨物保險、物流倉儲、供應鏈管理、VIP套餐等服務,提升利潤空間,拓展發展平臺。通過建立信息化數據庫快速查詢平臺,可以提高快遞相關信息查詢速度與準確度。
第三,快遞企業應加大基礎投入。面對越來越多的“爆倉”現象,各快遞公司應盡快引入更多人才、管理與專項技術,加大企業的融資力度,建立更多的分撥中心與配套網點,并健全傳送帶等基礎配套設置,進而提高工作效能。快遞企業應盡可能地通過置換股權、收購等方式獲得對加盟商、代理商的控制權,進而提升公司統一管理力度,打造企業的品牌。通過對員工進行專項培訓,可以提高員工專業技能水平,并要求員工持證上崗,防止暴力分揀等現象,并將服務至上的理念傳達給每位職工,提高服務質量,在顧客中樹立良好的口碑形象。
第四,快遞企業應建立品牌差異性。由于中國電子商務小型快遞件的消費人群主要以80、90后為主,而大型件主要以企業客戶為主。因此,快遞公司可以建立自己獨特品牌行為,詳細區分送達的客戶群體,推出不同服務,細化送件時間,提高服務質量,擴大品牌價值。面對不同的潛在客戶群體,在快遞單上增加送貨時間、一日送到、特殊要求等人性化選項,主動給客戶貴重物品快遞件保險,上門時主動驗貨,積極處理糾紛,進而可以提高企業服務質量、提升服務附加值。然而,快遞企業只有建立自己獨特差異性,才能相應提高自己快遞價格,并獲得消費者的認可,樹立高端品牌形象。
最后,快遞行業要加強國際競爭力。目前,在國際快遞領域中,我國只有郵政EMS控制了一小部分快遞市場,而絕大多數的民營快遞企業多以間接方式將快遞轉入DHL、FedEx、TNT和UPS四大國際快遞企業網絡,對外進行銷售,實際上仍依賴四大網絡的渠道,缺乏自身的渠道。雖然,我國新《郵政法》禁止國際快遞企業投資經營信件的國內快遞業務,但是,我國快遞公司不應安于現狀,應該主動學習世界知名快遞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,通過引入管理人才,加強國際競爭力,才能主動“走出去”,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。
|